張秀榮大媽家的木耳大棚。新華網(wǎng) 梁甜甜攝
03:00
天還黑著,張大媽和兒子下地干活了,他們要去院子里的木耳大棚里摘木耳,一般會忙活到中午11點多。每年的4月到9月,是娘倆最忙的時候。
4月底,他們開始購買木耳菌袋,1萬5千包左右。為了后期木耳長得好,剛拿回來的菌袋,會先靜置1周。然后,菌袋會被一個個掛到大棚的架子上。
家里的大棚雖然只有“巴掌大”,但光是掛袋一個程序,對娘倆來說就是個不小挑戰(zhàn)。有時,村里的志愿者們,都會來幫忙。
從掛袋到頭茬木耳成熟,大概需要50多天時間。
張大媽今年67歲,大兒子許多年前因救人去世了,老伴因此一病不起常年住院。她41歲的二兒子劉振義,2011年外出打工時,遭遇事故也身患殘疾。最難的時候,家里沒有經(jīng)濟來源,是村里遠近聞名的貧困戶。
8月6日,張秀榮和兒子劉振義在自家木耳大棚里采摘木耳。新華網(wǎng) 曹楨攝
13:00
中午稍作休息,下午13點,娘倆就又到大棚里去摘木耳了。母子兩個人才頂別人家一個壯勞力,只能起早貪黑少休息,太陽下山他們才收工。
6月末,頭茬木耳熟了。
掛袋累,摘木耳更累。從頭茬開始,每隔十多天,木耳都會熟一批,一直持續(xù)到9月。這期間,張大媽娘倆每天都要在大棚里蹲下站起個上百次。
張大媽說,照料木耳就像伺候孩子,熱了不行涼了不行,水給多了不行給少了不行,風(fēng)吹著不行悶著也不行。溫度、濕度、通風(fēng)都格外重要。天熱澆水木耳長得薄,咬著不勁道;天冷澆水木耳長得厚,吃起來口感面。把握好度,木耳才好吃。
2014年,張大媽四處借錢,和兒子開始學(xué)習(xí)種植木耳,在當?shù)卣笇?dǎo)和支持下,當年凈收入9000余元。2015年,張大媽又增加了木耳的種植數(shù)量,當年凈收入達到3萬元。種木耳種出了名堂,張大媽家也摘掉了“貧困戶”的帽子。
張秀榮和劉振義將晾曬好的木耳裝袋。新華網(wǎng) 曹楨攝
22:00
天熱的時候,夜里是給木耳澆水的時間。從22點到轉(zhuǎn)天早上8點,每隔一兩小時,就要給木耳澆一次水。兒子劉振義自己研究了電子澆水法,在屋里按個鍵,屋外大棚架子上的噴頭就開始噴水了。
再過5個小時,娘倆又要起床干活了。除了摘木耳,劉振義還打理著自家的電商平臺。
認識電腦、開機、搜索網(wǎng)址、賣木耳……劉振義在當?shù)卣M織的電商培訓(xùn)班上,一點一點學(xué)起來。掌握了新方式,自家木耳的銷路,逐漸被拓寬了?,F(xiàn)在,80%的木耳收入,都來自電商平臺。
2015年,在張大媽一家的帶動下,村里11戶農(nóng)民也開始種木耳,他們和張大媽一同組建了張大媽黑木耳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。2019年,合作社種植30萬袋木耳,實現(xiàn)銷售收入70多萬元,戶均收入3萬多元。今年,當?shù)卣畮蛷埓髬屪粤松虡?ldquo;張大媽一把木耳”,目前商標在審批中。
張大媽捧著一籃曬好的木耳。新華網(wǎng) 焦鵬 攝
小康路上不僅不掉隊,還要站穩(wěn)腳。好政策,是敲門磚;電商,大有可為;勤勞,讓生活更有奔頭。